图片名称

医院知识库

knowledge base

野菊


中药名:野菊花(药用部位:头状花序)
植物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地下多少有匍匐茎,茎直立或铺散。茎枝被稀疏的毛,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较多。中部茎叶卵形至椭圆状卵形,羽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。基部截形或宽楔形。叶两面淡绿色,或干后两面呈橄榄色,有稀疏的短柔毛,或下面的毛稍多。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圆锥花序。总苞片约5层,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宽膜质,顶端钝或圆。舌状花黄色。瘦果。花期611月。
生长环境:生长于山坡草地、灌丛、河边水湿地、田边及路旁。
资源分布:明光地区有广泛分布,尤以丘陵、岗地分布广泛。每年可形成大量的药材资源,本地一直有野菊花的 收购传统。
采收加工: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,晒干,或蒸后晒干。
药材性状:呈类球形,直径0.31厘米,棕黄色。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,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,外表面中部灰
绿色或浅棕色,通常被白毛,边缘膜质;内层苞片长椭圆形,膜质,外表面无毛。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。舌状花1轮,黄色至棕黄色,皱缩卷曲;管状花多数,深黄色。体轻。气芳香,味苦。
功效主治:苦、辛,微寒。清热解毒,泻火平肝。用于疔疮痈肿,目赤肿痛,头痛眩晕。
注评:王德群认为,《神农本草经》所载上品药“菊花”就包括野菊花在内。
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