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名称

医院知识库

knowledge base

白茅


中药名:白茅根(药用部位:根茎)
当地习称:茅草根、扒根草。
植物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具长根状茎。秆直立,具13节,节无毛。叶鞘聚集于秆基,老后破碎成纤维状;秆生叶片窄线形,通常内卷,顶端渐尖呈刺状。圆锥花序稠密,基盘具丝状柔毛;两颖草质及边缘膜质,近相等,第一外稃卵状披针形,透明膜质,第二外稃与其内稃近相等,长约为颖之半,卵圆形;雄蕊2枚;柱头2,紫黑色,羽状,自小穗顶端伸出。颖果椭圆形。花果期46月。
生长环境:生长于丘陵、岗地及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、沙质草地。
资源分布:明光各地广为分布,白茅根药材资源非常丰富。有批量收购。
采收加工:春秋二季采挖,洗净,晒干,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,捆成小把。
药材性状:本品呈长圆柱形,长3060厘米,直径23毫米。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,微有光泽,具纵皱纹,节明显,稍突起,节间长短不等,通常长1.53厘米。体轻,质略脆,断面皮部白色,多有裂隙,放射状排列,中柱淡黄色,易与皮部剥离。气微,味微甜。
功效主治:甘,寒。凉血止血,清热利尿。用于血热吐血,衄血,尿血,热病烦渴,湿热黄疸,水肿尿少,热淋涩痛。
注评:《神农本草经》列白茅根为中品药。

相关附件